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(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,ICAS)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,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,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%~50%。中国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,TIA)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6.6%,伴有ICAS的患者症状更重、住院时间更长,卒中复发率更高,且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复发率升高[1]。
对于症状性ICAS患者,应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,并长期应用。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。
血管内治疗是症状性ICAS的治疗手段之一,症状性ICAS狭窄率≥70%,强化药物治疗无效或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,责任血管供血区存在低灌注的患者,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[1]。
目前对于ICAS治疗,分为内科治疗、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的方式[1]。其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又分为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。血管成形术,也称为球囊血管成形术,作为一种微创手术,采用球囊在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,进而使血管恢复原来形状,血流重新畅通。具有器械无植入的优点。
参考文献
[1]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.
参考文献
[1] Chin J Stroke, 2018,13(6):594-604